ai 主旋律
没想到这就变成了年更博客,完全没想到啊……感觉时间被偷走了一样
这一年里,终于搞清楚了困扰我多年的身体bug的根本原因。有些问题原来是由基因决定的,活了这么久竟然从没往这方面想过。好在今年的体检指标比去年有了明显改善,往后会更加重视健康
这段时间,AI俨然成了集团的主旋律。到处都在宣讲”all in AI”,但肉眼可见的实际落地却寥寥无几。这越来越像一场不得不参与的豪赌——不参与可能直接出局,参与了又担心最终沦为AI的打工人,在AI搞不定的地方被临时拉上线救场hhhhh
就个人体验而言,AI在编程方面的进步最为明显。我尝试过用tab补全写完整个功能,也试过完全交给AI ── 只描述需求,让它独立完成一个原本需要3天的开发任务。不过AI在长周期项目上还是容易跑偏,可能是我的提示词工程不过关,给了太多自由发挥的空间。总体而言,这有点像C语言取代汇编的感觉:不再需要纠结具体语句如何构思,除非遇到性能瓶颈,否则AI生成的代码通常够用。最近发现优质模型越来越贵,不付费就限速限频,让人很是难受。这套路像是先给点甜头培养依赖,然后挥起收割的镰刀。最终成本可能还不如自己从头写。集团内部也差不多,之前说内部使用会产生账单但自动冲销,方便大家探索AI应用方向,现在这公告也不见了。中美在争夺算力和显卡,国内平台在争夺算力和用户心智,个人和公司之间其实也在博弈。最理想的状态还是自己部署模型,用自己的模型既能保障隐私又能省钱,关键是不会被卡脖子——不然涨价都没处说理。目前只有输入法实现了”模型自由”,还希望文本总结类应用能出个强力小模型,让购物比价、评测总结、小说跳读等功能都能落地,全面提升上网体验
看到别人的博客都在兴致勃勃地折腾AI,说实话很羡慕。自己没能折腾出什么,主要是臆想了一堆困难:比如想定期总结某个网站的新闻,但对方套了Cloudflare的3秒盾,机器人根本抓不到;又觉得Folo之类的产品已经做了AI总结,自己再搞一次不够环保。以后得克服这些心理障碍……Perplexity的AI搜索是真的好用,现在用Google的次数越来越少,特别是那些需要结合专业技能和个人信息的查询,我都不知道怎么向Google表达,可能只能先让自己学会某个技能,再对这个技能进行自我应用了
有了AI之后,与人交流的意愿反而变小了。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并未减少,但与AI对话就能得到解答,还附带一点点交流的乐趣,渐渐失去了诉诸文字的冲动。希望这个习惯能慢慢纠正过来,毕竟多输出对自己总归是有益的。开源方面,有了AI就不太担心别人提bug了——当天提的issue让AI当天解决,基本不影响正常生活。上次python-sproto有个issue就是用AI解决的,速度快得惊人。我既惊讶于这么基础的问题竟然一直没人发现,又感慨于AI的高效,实在给力
这段时间最受益的新习惯是写工作日志。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把待办事项列出来,不然策划和QA的打断太多,忙起来就全忘了……目前还只是做到了日维度的规划和总结,更长期的计划与回顾做得还不够,需要继续努力
本文使用kimi-k2模型进行过润色